排尿异常 |
正常的排尿需健全的排尿机构和完整的神经支配。两者一有病变,即可引起排尿异常。排尿异常在临床上主要表现:尿频、尿急与尿痛、排尿困难与尿潴留、尿失禁。 |
| | | |
尿频:
排尿次数超过正常(正常人白天平均排尿3到5次,夜间0到2次)。
尿急:
一有尿意即需立即排尿。每次排出的尿量减少(正常的每次尿量为200到400ml),有时甚至仅有尿意而无尿液排出。
尿痛:
指排尿时由于病变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尿道、耻骨上区及会阴部疼痛感,表现为刺痛或灼痛。
以上的尿频、尿急和尿痛合称为尿路刺激征。 | 感染,包括有尿道或膀胱的直接感染,及邻近器官的感染。 | | |
| 高热、畏寒、肾区叩击痛,可伴或不伴有尿路刺激征(尿频、尿急、尿痛) |
| 可以不出现全身症状,仅表现为尿路刺激征。可伴有血尿的产生。 |
| |
| 早期患者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晚期患者尿频更为剧烈,还可伴有乏力、潮热、盗汗等结核感染的症状。少数患者因输尿管结核而导致输尿管堵塞,反而使得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症状减轻。 |
| | 膀胱结石:伴有排尿困难、尿流中断或尿流分叉
尿道结石:尿痛症状突出,伴有排尿困难,尿线变细,有终末血尿,严重者出现尿潴留 |
| | 多见于50岁以后,伴有排尿困难,严重时可出现尿潴留。 |
神经因素,因为神经系统的
疾病而导致膀胱的排空或贮
存功能紊乱。 | | |
化学刺激,尿液高度浓缩后,酸性增强,刺激膀胱和尿道 | | |
排尿困难:
膀胱内的尿液不易排出,表现为排尿开始迟缓、排尿费力、尿时延长、射程缩短、射力减弱、尿线变细、中断和滴沥不尽等不同的症状。
尿潴留:
排尿困难的患者若进一步发展,其尿液不能排出,而在膀胱内发生滞留。 | 机械性梗阻:是指参与排尿的神经及肌肉功能正常,但在膀胱和尿道内的某一部位存在着梗阻性病变。常见的有膀胱颈梗阻和尿道梗阻。
膀胱颈梗阻:比如前列腺的增生,膀胱内结石、血块,子宫肌瘤。
尿道梗阻:比如炎症后的尿道狭窄,尿道结石;包茎(男婴尿道梗阻) | | 伴有尿频、尿急;癌症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等肿瘤症状; |
| 有尿道损伤、淋球菌性尿道炎或下腹部放射治疗病史,其中,淋球菌性尿道炎常伴有尿道口脓性分泌物; |
| 伴有尿流中断或尿流分叉现象,有些会出现尿痛和肉眼血尿; |
| 常伴有尿频、尿急和尿痛,可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、乏力和发热等。 |
动力性梗阻:
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控制排尿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,导致膀胱逼尿肌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,某些药物作用也可导致动力性排尿困难。
| | 常有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,多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和肛门反射消失,伴有下腹胀、尿频和尿失禁 |
尿失禁:
患者排尿自主能力丧失,尿液不受主管控制地从尿道口点滴溢出或流出。 | 急迫性尿失禁: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或收缩亢进,膀胱收缩不受控制。
主要原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膀胱的局部炎症。 | | |
| |
充溢性尿失禁:因膀胱排尿出口堵塞或膀胱逼尿肌失去张力,引起尿液潴留。
主要原因包括有:
下尿路梗阻,比如前列腺增生,尿道狭窄等;
神经系统病变。 | | |
压力性尿失禁:平常能控制排尿,但当咳嗽,打喷嚏,大笑等进行时,腹内压骤然增高,少量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溢出。
可以是因为尿道括约肌松弛或妊娠时的子宫、肿瘤等压迫所导致 | | 中年经产妇及有盆腔或尿路手术史者较为常见。伴有膀胱瘘、直肠瘘或子宫脱垂 |
功能性尿失禁:患者能感受到膀胱充盈,却不能及时排尿的暂时性症状。 | | |
备注
终末血尿:将亭患者同一时间排出的尿液分前、中、后三杯,若爹血尿仅在第一杯出现,说明血来自尿道;若血仅在最后出,表示血来自膀胱称终末血尿
肛门反射:用钝头竹签轻划肛门一侧皮肤,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。 |